2021年10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莱州湾的胜利油田莱113区块,他登上二层钻井平台,察看钻井自动化设备,走进操作室,同正在作业的工人亲切交流。
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书记听取了关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的汇报。CCUS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技术手段,将捕集之后的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一方面能够增加石油产量,另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现有26口油水井的莱113区块,正是CCUS项目大显身手之地。在这里,总书记边看边问,认真察看主罐、输入泵、计量分配等地面注入装备,详细了解二氧化碳存储注入驱油以及二次埋存等流程。这一项目设计注入四口井,目前注入两口,一年可注入5万多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两万辆轿车一年的碳排放量。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通过往地层里面注入二氧化碳,可有效驱替原油,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从注水把油“挤”出来,到用化学剂把油“洗”出来,再到用二氧化碳把油“驱”出来,胜利油田将绿色低碳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能源消耗总量和吨油气综合能耗连续六年持续下降。截至目前,胜利油田已在7个区块规模化推广CCUS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3万吨,封存40万吨,增油10万吨。
现场,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同志还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东营凹陷油气藏的分布情况,以及近年来向深层进军争取发现更多的储量,为增储上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所做的工作。
莱深斜2井是胜利油田不断向深层进军的缩影。这天,习近平总书记轻扶栏杆,一步步登上42级台阶,来到10多米高的二层钻井平台,察看设备运行情况,走进司钻室同正在作业的石油工人亲切交流。得知莱深斜2井采用的是自动化钻井设备,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总书记满意地点点头。
在司钻冉祥国的记忆里,手动扶刹把是个体力活,必须在高温、严寒、高强度环境下长时间作业。如今,他们的工作地点从露天搬到了室内,刹把也从手动换成了自动。坐在十几平方米的空调房里,手握操纵杆,按一下按钮、点击触摸屏、操作手杆,就能轻松完成操作。
科技创新是支撑油田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60年来,胜利油田不断挑战勘探禁区,从构造油气藏到隐蔽油气藏,从浅层到深层,迎来一次次突破,带动渤海湾盆地持续规模增储,实现“胜利之下找胜利”。
夜幕降临,莱深斜2井场上的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在距离井场30公里外的胜利油田营二管理区,装机规模3.6兆瓦的光伏发电站里,一片片电池板张开“翅膀”,闪烁着绿色的希望,这里已经成为胜利油田首个实现“碳中和”的生产区。目前,胜利油田累计投产各类新能源项目80个,新能源占油气生产直接能源消费比重达5%,碳减排30.2万吨。
干部心语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王学军:我们一定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始终坚守自主创新的使命担当、精细严谨的优良传统,保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工作作风,为国家多找油,为高质量发展贡献科研力量。
群众感言
胜利石油工程公司70183钻井队党支部书记、平台经理黄利民:总书记在这里和我们进行了交流,我强烈感受到了总书记对石油工人的关心和爱护。我们一定传承好老一辈石油人的精神和传统,为保障能源安全贡献力量的同时,守护好生态环境。
胜利油田注汽技术服务中心二氧化碳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经理屈龙涛: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扛起绿色低碳发展的大旗,不断细化工作进度,确保百万吨级CCUS项目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推进,实现二氧化碳驱增油和封存的一举两得。
(稿件原载于2021年10月30日《东营日报》1版)